http://img95.699pic.com/photo/50072/0989.jpg_wh300.jpg?27807
中新社青海大通9月13日电 题:(中国减贫故事)“老爷山”下的“新生活”:一辆小货车“拉走”贫困
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陈康亮
“那一年,媳妇打来电话,说父亲脑梗塞,得住院,让我拿钱回来。”赵文科诉说“一辈子忘不了的事”,“我刚打了三四天工,谁会给我发工资啊。我急得没办法,在工地的楼道里哭了一场。”
赵文科扔下被子,跑回家,跟发小借了一千元(人民币,下同),才拉着父亲住进了医院。
赵文科来自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乡东至沟村。当地先民曾在老爷山(元朔山)北坡,开荒种地、放牧牲畜。
15岁初中毕业,赵文科就跟着父亲去打工,“搬砖、抬水泥,一天能挣八元。”
之后近二十年,他跟青海农村很多男性一样,年复一年保持相同“模式”:年初天气缓和,种完庄稼,就到附近工地打小工,秋季回家收庄稼,再去当小工,紧接着天气转冷,就是冬闲。
“其实,一年也打不了几天工,庄稼也没多少收成,全家一年也就一万多元的收入,”赵文科感慨,“那点钱,连医药费都不够。”
五年前,中国官方吹响脱贫攻坚号角。赵文科一家,看到了摘掉贫困户“帽子”的机会。
2016年,赵文科利用政府补助全家的3.24万元产业扶贫资金,又垫了9000元,买了辆双排小货车,走村串巷贩菜,当年即达到脱贫标准。
可“穷怕了的他”不满足。靠着官方补助的两亩当归苗,赵文科成立专业合作社,现在,流转百亩土地,种蔬菜、药材,年雇佣村里劳力百人次。
记者走进赵文科家的庄廓院,一栋二层楼房是2014年他凑了三万元,自备砂石料,请人帮忙盖起的,“但再没有多余闲钱装潢,只能干撂着”。
2017年,赵文科一家装修后住了进去,一并还清了十多年来娶媳妇、盖楼房、看病的欠账。
赵文科无债一身轻,新的机遇接踵而来——政府鼓励大家开农家乐,还给几万元改造厨房,“家里收入又多了,一家人高兴坏了”。
青海乡村游日渐火爆,赵文科认定村里不起眼的林区是块“宝”,他把以妻子名字命名的“国琴”农家乐,搬到政府建设在村里后山林区里的小木屋。“今年旺季,月纯收入2万元。”赵文科给记者“交底”,现在的收入仔细算翻了十倍都不止。
谈到家庭的未来,赵文科表示,他的大儿子即将初中毕业,自己最大心愿是让孩子努力念书不走父辈老路,“他们花多少钱,我也不害怕”。(完)
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-ks8凯发官方网站 |
|
|
|
|